在供应商眼中,SHEIN是个“当红炸子鸡”,外界对它的印象就是“每天上新数千SKU、每周上新数万款”的能力和海量订单的需求。根据外媒报道的调查数据显示,在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,SHEIN每天上新2000至10000种不同的商品样式。
特拉华大学一位研究全球纺织和服装行业的教授所做的研究显示,从2021年1月到10月,SHEIN产品上新数量是Zara和H&M的20倍之多。对于以“超快”订单反应和上新速度而赶超Zara的SHEIN而言,这种“快”并不是像Zara那样依靠时尚达人和设计师进行趋势反哺,其核心是“数据管理”。
这使得无数供应商即使知道利润低也要削尖脑袋给SHEIN供货。毕竟,折算下来,大量订单依旧能覆盖掉成本,还剩余不少利润空间。
但是,再三权衡之下,他和团队终决定放弃SHEIN,虽然他和团队也都承认,SHEIN的供应链系统非常强大,这对工厂运作有很多好处。
与李想类似,在亿邦动力近期走访的部分企业反馈情况可见,供应商们已从早排起长队等待被SHEIN“挑选”的心态,到如今开始主动或被动冷静思考。比如,自己是否还能与SHEIN的发展相适配。
05供应商:
利润薄、面料库存管理难
部分供应商的不适应,还体现在SHEIN“难搞”。其中,利润薄、库存压力大,是大的挑战。
以李想的公司为例。其设计开发的针织品类,给到其他品牌的出厂价格为35-50元/件,而SHEIN可以把价格压到20元以下。相对应的,给前者供货,一件能有几块钱的利润,而给SHEIN供货,一件只赚1-2元。
尽管如此,很多供应商还是会争取接更多SHEIN的订单。理由有两点:一、SHEIN订单量相对可观,规模利润还是有保障的;二、SHEIN快反能力强,回款周期快,资金运转效率有保障。
当然,供应商也指出,部分库存风险依然会在工厂端体现。
比如,快反订单通常单量较小,供应商没有做到一定规模,其固定成本占比就会相对偏高。再加上次品返工率、人工成本、面辅料成本、运输成本等,就很难达到赚钱的预期。
此前SHEIN主要是以“买断”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,这在外界看来,库存的压力似乎全都在SHEIN的身上。但李想指出,事实并非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