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婴大健康MCN机构“熊小婴”创始人兼CEO张大龙还另外提到:“前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健全,很多兴趣电商、内容电商只停留于概念,无法落地执行,这导致母婴电商的生存空间不足,尤其是产品线单一的只火于一时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从蜜芽和贝贝网相似的发展之路来看,它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,只是无论开启集团化还是进军社交电商,都没有成功。
归根结底在于盈利难。职业投资人程宇在对蜜芽关停APP进行解读时表示,独立的交易平台使得其必须与用户惯常使用的综合平台竞争流量,意味着营销费用长期居高不下。其自建跨境和国内物流系统,又是一笔高成本。但她又是个B2C的销售平台,不可能有太高的毛利润率。“当低毛利润率遇上超高的销售费用率时,盈利就变得遥不可及了。”
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母婴垂直电商的“远虑”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五年持续下滑,尽管2021年开放了“三孩政策”,出生率却跌破1%,创建国以来新低。
内容战or流量战
不过,多位业内人士强调,“母婴电商市场整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改变。”
艾瑞咨询报告显示,近年来中国母婴市场持续增长,2021年规模已达34591亿元,预计未来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,2025年规模将达到46797亿元。同时,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、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,母婴人群转移向线上消费,线上母婴消费规模持续增长,2021年占比达33.8%,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9.0%。
从母婴用户的购买渠道集中度来看,母婴电商赛道基本保持着三梯队分化格局,淘系、京东等综合电商作为梯队,用户购买频率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类型平台;垂直电商与母婴APP自有商城、品牌及自有电商,位于第二梯队;社交电商、直播及短视频平台等则位于第三梯队。
市场还有超越的机会吗?
北极光董事总经理姜皓天曾在2016年发表观点:随着人口红利、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失,以及资本市场降温,“要回归到商业模式的本质,要讲究可持续发展……所以,我们要潜心地去研究消费升级,这个过程中,消费者人群的需求变化到底是什么?”这在仍然适用。
江龙武直言,“大厂”在母婴生意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优势,比如成熟的品牌共创共建能力、新品成长体系。不过,他也并未否认其他类型平台出圈的可能,而是提到,随着90后、Z世代成为母婴市场的消费主力,科学、精致育儿的需求持续攀升,新兴母婴服务类消费项目格外受欢迎,相关产品有进一步精化、化甚至个性化的趋势。
众所周知,“高大全”和“精细”一般很难同时做到,若垂直电商平台可以摆脱同质化陷阱,在母婴品类上做到精细化运营,为用户提供更加、更高效率以及定制性的产品和服务,或许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。